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1723272184021523/
原创 2024-04-25 18:18·梅子是个普通人
文:梅子
“姐,咱妈跟团去北京旅游了,四天三夜,348元。”
晚上,在老家的弟媳妇给我发来一条信息,简直石破天惊,我一个激灵从床上弹起来。
我妈,一个从没出过远门,晕车,路盲,大字不识一个,年过70的农村老太太,第一次出门旅游,去的是北京。而且,报的是便宜到不可思议的低价旅游团。这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网络上关于报低价团被逼购物,被羞辱甩客,甚至出交通事故的负面新闻立刻浮上心头,我的心不由揪了起来。
更令我惊奇的是,我记得,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我妈对旅游的态度一向是嗤之以鼻的。曾经,只要一提旅游,我妈就极力反对,强烈抗拒。因为,在农村务农操劳一辈子,勤俭节约已经成为深植于她内心的基因,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她觉得把钱花在旅游上,舟车劳顿,游山玩水,不当吃不当喝,就是纯属浪费。
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成为全民耳熟能详的金句,当旅游的风席卷华夏大地,一到节假日,每个景点都开启“人从众”模式时,我妈依然坚如磐石,不为所动。
她是一个活得极其现实的人,醒来就是干活,只要能动弹,就劳作不停。她坚信老话说的“看景不如听景”,远方的风景纵然再美,看了又能怎样,还不是得回来过自己一成不变的小日子。
有一年秋天,我弟刚成了家,这对新婚的夫妻为了表孝心,生拉硬拽,软磨硬泡,带我妈去了开封看菊展。回来之后,我妈对我说她的旅游感受,她很不屑一顾,说看来看去还是那样,那花开得真大,跟蒸馍一样——她的比喻总是从她的生活经验出发,总是那么接地气。
那次旅游,她印象最深的不是名扬天下的菊花有多美,而是旅游景点的饭是真贵:一碗烩面,才几根面条竟然要20块。一盘羊肉要价68,就那么一丁点,每人夹一筷子就没了,而且肉片薄得风大点都能吹走。每吃一样东西,她都忍不住跟老家的物价做对比。
所以,那次的旅游体验并不好,主要是物价太贵了,太不值了。她心疼得逢人就说,下次再也不去了,花费的钱能买多少面粉和食用油,够全家吃一年的。对节俭了一辈子的农村老年人来说,能终于在暮年,下定决心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重因素的加持。
首先,肯定是因为低价的诱惑和吸引。比如,198元洛阳看牡丹两日游,诗画江南苏杭458元五日游,北京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348元四日游等等。当然,所有的低价团都是一个套路,那就是用诱导购物来弥补差价。这是后话,后面再提。
其次,是前年,我妈得了骨质增生,走路困难,经过治疗,今年刚有所好转,走路自如。她可能直观感觉到了岁月的无情,时间的残酷,身体的衰老无力,趁腿脚还能走动,多出去走走看看,弥补一下自己人生的遗憾。
再次,因为有我婶子这么一个合拍默契的旅游搭子一路陪同。出去游玩,找对旅游搭子太重要了,能互相陪伴,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互相提醒,让这段出门在外的旅程尽量温馨舒适。特别是年纪大了,上厕所频繁,能互相帮着拎包,耐心等待对方,谁也不嫌弃谁,我爸都未必有这份耐心。
最后,这段时间,她干活的村食品加工厂,暂时没有订单,放假几天。地里的麦子正在拔节抽穗,长势喜人,也没农活,她在家闲着无事。各种因素叠加,才最终促成了这次北京之行。
如今,农村老年人儿女成家立业,有钱有闲之后,理念也变了,旅游的风就这么吹到了乡村。耳濡目染,口口相传,村里出去旅游的人也多起来了。
所以,当低价旅游团下沉到农村市场,根本不愁客源。村里有联系人建群,拉人进群,群里经常推送旅游路线。一旦老人有出游意向,就会有人私下跟进联系,帮你下定决心。身份证一交,帮你办理好一切事宜,省事省心。60岁以上老人免收景区门票,凑够40人就可以成团。
低价团有各种风险,但你要是让他们报一个高品质的高价团,即使子女愿意给出钱,他们也未必舍得。毕竟,不当吃不当喝的旅游,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生活中的刚需,是高于物质生活的奢侈消费。“低价”二字,精准击中了她们的内心。
对很多没出过远门的农村老年人来说,首都北京是他们满心向往的神圣之地,是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去北京出差学习时,我经常在旅游景点看到那些夕阳红老年团的大爷大妈们,戴着小红帽,挂着胸牌,头发花白,面庞沧桑,手掌粗糙,笑容淳朴,外人眼里的我妈也是这样吧。
这次北京之行,他们一人发一个胸牌,时刻挂在脖子里。不识字,不认路,从没出过远门,会本能地慌乱恐惧,像第一次出去春游的小学生紧跟着老师一样,他们亦步亦趋跟着导游,对导游特别依赖信任,当然,也特别听话好控制。
我爸年轻时因为工作关系,全国各地几乎都去过,出发前,他以一种见多识广的口吻,对我妈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她千万别心肠一软,脑子一热,被导游洗脑忽悠,买一堆根本用不上,还老贵的东西。总之,就是“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就对了。只让我妈带了少量现金,从源头上杜绝冲动消费。
出发那天,我妈和我婶兴奋得像过年一样,准备了洗好的黄瓜水果,小面包等路上吃的东西,主打一个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能尽量不在北京买东西就不买。
大巴车在镇上高速公路口接送,从早上六点一直开到晚上七点,一车人在各自狭小的座位上整整待了13个小时。但我妈说,一路上并没觉得无聊,因为导游全程都在和他们互动,活跃气氛。她对能说会道,嘴巴超甜的导游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直对我强调,导游看着年龄和我差不多大,人家干这一行也不容易。
到达北京当晚,他们就看了夜幕下的鸟巢、水立方。其余的三天,早出晚归,马不停蹄,去了毛主席纪念堂,逛了故宫,游了颐和园,爬了长城。除了没看上升国旗,老年人去北京必去的经典景点都去了。而且,每个人都站在天安门广场,用导游教给的竖起大拇指的同样姿势,拍了一模一样的照片。过塑完,和几张北京的著名景点明信片放在一起,共50元。团里几乎每个老人都要了,许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也不会拍照,这些照片是他们来过北京的证据。
当低价旅游团瞄准老年人,一个敢赌,一个敢报,双方各取所需,是陷阱还是馅饼?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但每每恰如所料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回娘家走亲戚,刚从北京回来的我妈一见我,就神秘地把我拉到一边,压低声音,开始向我疯狂吐槽这次北京之行,不那么愉快的部分。
首先,是住。她们第一天住的地方离天安门足有一个半小时车程,是民宿,极其简陋,四人一个房间,连洗漱用品都不提供。幸亏同屋有位阿姨旅游经验丰富,家里是卖日化的,给了她一套一次性牙刷牙膏,才解决了难题。厕所是临时搭建的旱厕蹲坑,不分男女,排队轮流进去的时候,得在里面用手顶着门。北京还有这么破的地方,让她震惊。
其次,是吃。虽然门票免费,但极低的参团价格,连交通费都不够,为了节省开支,让旅行社把成本压缩到最低。每天早上只发一个小面包和一瓶矿泉水。四天,掐头去尾,只管了两顿午饭。是像原来许诺的那样,有八个菜,但全是萝卜丝、土豆丝、绿豆芽、西葫芦、冬瓜片,清汤寡水,不见一丝荤腥。而且菜量极少,根本不够吃,好在米饭不限量供应,管够。尽管和期待的有落差,但他们都是过惯苦日子的人,不挑剔,能吃饱就行。
最后,是购物。导游热情,嘴甜,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讲他工作的不容易,讲他和家乡这片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千方百计拉关系、套近乎,软硬兼施,哭穷卖惨。我妈一直坚定绷着的心开始动摇柔软,她说,人家跑前跑后,忙前忙后,讲解一路,也不容易。
终于,水到渠成,我妈买了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