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功而骄,祈求长生不老,令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巧匠东渡,以求长生不老药,最终落籍于日本,开创了旅居日本的先河。在日本人的族谱中,也有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中国的记载。
根据文献记载,日本圣武天皇时,即唐玄宗12年至天宝7年(公元724-748年),居住在日本京都的华侨就有1200家,按一家
4、5口人计,则有5000、6000人之多。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实行“开国”,紧随其后,日本政府也于1858年开始了“安政开国”,在此背景下,1871年中日两国缔结了“中日修好条约”,中国商人开始合法地在日本开放港口进行贸易活动,从此,以经商为目的中国人大量流入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70年代初的20余年间,日本华侨华人始终保持在5万人上下。7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间,大量中国人流入并定居日本,在日中国人、华人人数激增。据统计,2012年在日中国人、华人合计35万,其中合法在日中国人25万,日籍华人6万,非法滞留近4万。
在日华侨、华人按时代划分,大概可分为新、老两部分。老华侨、华人由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主要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赴日者及其子孙后代构成,人数约7万左右,该群体中,日籍华人约占三分之二。新华侨、华人,由1972年以后,主要是由中国改革开放后,通过与日本人国际结婚、留学、就学以及以日本残留中国战争孤儿眷属等身份,从中国大陆赴日并在日本定居者构成。
由于新老两种华侨、华人群体构成背景和生存环境不同,其职业范围截然不同。历史上在日华侨、华人就业受到严酷的社会歧视,仅允许从事厨师、理发师、裁缝和贸易行业,二战期间,日本华侨作为“敌对国公民”,饱受欺压,以三把刀和贸易为支柱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随着二战的结束,华侨作为“战胜国公民”,政治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前固有的“三把刀”得到了今非昔比的发展,进入80年代后,日本华侨、华人经营的行业有所扩大,但仍以个体经营为主。与老华侨、华人相比,新移民社会的职业形式则以“被雇佣”为主。中国新移民当中,大学毕业以上者占68%,高中毕业者占24%,新移民的这种高学历现象,是老华侨、华人社会乃至日本人社会所望尘莫及的。
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头脑”是新移民赤手空拳闯天下的“本钱”。近
10、20年来,日本国内国际化意识不断提高,这也给新移民创造了更多的就职机会和广泛的活动范围,职业范围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商业等数十个行业。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高、精、尖领域从事人文知识、自然科学、国际业务、研究工作。
您好,历史上是中国先踏足日本的。
秦朝时期,方士徐福带领童年童女和能工巧匠三千之众东渡日本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到达日本后由于海上风浪大无法返回,只好留住在日本,与日本当地的土著民族通婚,繁衍生息以至于今,所以从秦汉开始日本人已经有中国人的血统了,在此之前应该不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用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不全是,一般来说,有波利西尼亚人种和通古斯种,汉人和朝鲜人这么几支。在日本甚至认为,所谓日本民族是个形成中的民族!
除了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外,其他日本鬼子都是移民的后代,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哈。在日本拥趸众多的一种理论认为,日本人是由在公元前 20 , 000 年前的远古时代占据日本岛的冰川期人类逐渐演化而来。另一种在日本国内广为流传的理论则认为日本人乃是一支于四世纪穿越朝鲜半岛征服日本的骑马游牧民族的后代——但是,那些骑手又是谁?毋庸置疑,他们绝不是朝鲜人。有一种颇受西方考古学家和朝鲜半岛人青睐,但却在日本的某些圈子里很不讨好的理论,就是认为日本人是在公元前 400 年间携稻作技术抵达日本的朝鲜移民的子孙。最后的第四种理论则指出可能正是在前三种理论中提到过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当代日本民族。
“中国的乡村社会与日本的大陆移民组织”进一步从战乱与人口流动的关系切入,指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每次较大的动乱,都引起辽东地区人口由北往南的流动,有些为三韩所吸收,有些则进一步逃到日本。“吴国、吴人与吴文化”,吸收中国考古学家研究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的成果,逐一对比中日两国史籍的记载,判定日本史籍中的“吴国”中国江南。公元前473年,在江苏地区南部的吴越之战中,吴王夫差身亡国灭,导致吴国遗民“南下百粤”的大迁徙,其中部分吴国臣民和王室后裔流亡海外,徙居今日本、越南等国,成为《晋书》、《梁书》、《北史》、《册府元龟》等中国古代史籍中对江苏先民流寓海外的最早记载。日本《新撰姓氏录》也载有吴王后裔及吴国遗民东渡日本的历史:“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之始也。”又据日本最古老的史籍《日本书记》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吴地有兄弟三人东渡日本,向当地人民传授养蚕技术。另据《吴氏考》载:“战国初越灭吴时,有大批吴民子孙南迁入越南。”同时,“吴王阖闾之弟夫概,因政变失败逃亡至楚,其子孙在吴国者改姓夫余氏,为吴姓的一分支姓氏。夫余氏的部分成员辗转迁徙,到了朝鲜半岛开拓基业,人丁极为兴旺。以后发展成为朝鲜著名的豪族--百济王室。”
公元3~6世纪,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相继建都于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使江苏地区成为中国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交往中心。东吴巨舶远航海外,与朝鲜、日本、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地区)等国常有贸易往来及使节交往。吴地丝绸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远销日本、罗马等国。其时,南京地区已有若干具有纺织、制镜等技艺的工匠从石头津远渡海外,流寓日本、朝鲜、扶南等国传艺营生。同时还出现通过中外官方交往渠道迁徙海外的移民。《梁书》(列传四十八)记载:东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有大秦(古罗马帝国)贾人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孙权。问风土谣俗,论具以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又据日本史籍《日本书记》记载:日本应神天皇三十七年(东吴嘉禾六年,公元237年)“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等经高丽至吴。令求缝工女。后吴王与工女兄媛、弟媛、吴织、穴织四女以归”; 天皇 年(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使于吴,求缝织女”;雄略天皇八年(南朝宋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4年)“遣使身狭桧隈博德于吴……十四年该使再奉命使吴,因得织汗织并缝工四人。”六朝以来,由于从吴地去日本从事纺织、缝工、制陶等技艺的工匠及其他侨居者为数众多,因此日本民间常称中国人为“吴人”,称中国话为“吴音”,称中国人聚居地为“吴原”。
具体航行时间,以唐为例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洲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
Copyright2025云汇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