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充安,小绿人,云易充。
据了解,国内首家研发智能充电桩的公司是北京充电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充电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动车充电桩研发,生产,投资,运营,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电动车充电桩研发,生产,投资,运营,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创始团队早在2010年就已开展充电桩产品的研发工作,并与中国电科院合作开发了国内首款汽车充电桩,承担了汽车充电桩国家标准检测设备的研制。
特来电,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制造商和充电网运营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专注于研发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三网融合”的先进新能源互联网。公司凭借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结合尖端技术、精良产品和优质服务,为广大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全面、智能的充电解决方案。
特来电的充电服务是为电动汽车用户量身打造的。通过与世界领先的智能充电系统紧密配合,特来电成功打造了智能、便捷、安全、可靠的充电模式。这种创新模式不仅简化了充电流程,还大大提高了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自2014年成立以来,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走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前沿。公司致力于成为汽车充电网生态运营商的领导者,通过不断研发和创新,成功推出了世界首创的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该系统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彻底改变了习惯充电桩对汽车充电的认知。
特来电的智能充电系统采用了设备层、控制层、调度层、平台层的四层结构设计,实现了群控群管的功能。这种设计不仅确保了居民用电的优先级,还能实现剩余负荷汽车的有序充电。同时,系统还支持低谷充电、安全用电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充电选择。
特来电的充电终端采用了无桩、防水、抗碾压等创新设计,确保了在非充电状态下插头不带电。这种人机互动和移动互联的结合,使得充电过程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通过从高压到低压、从交流到直流、从集控到调度、从人机到手机、从充电管理到互联网云平台管理的全方位覆盖,特来电成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大平台,成为了汽车群充电的得力管家。
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特锐德(300001)、国电南瑞(600406)、万马股份(002276)、易事特(300376)、科陆电子(002121)、科士达(002518)等。本文核心数据: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车桩比、企业市场份额、充电桩需求规模预测行业概况
1、定义电动汽车充电桩是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提供电力保障的充电设备。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分类以安装地点分类与充电方式分类最常见。按照安装地点可分为公共桩、专用桩;按照充电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流充电桩(快充)、交流充电桩(慢充)和交直流一体充电桩。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延伸布局情况较为普遍从充电桩产业链看,建设到运营主要涉及充电设备制造商、充电建设运营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商,国内充电产业链上的这几类从业者往往身份重合、同时涉足多个功能领域。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链涉及到上游充电桩及充电站建设及运营所需设备的生产商,包括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壳体、底座、线缆等主要材料供应企业和充电设备生产商。中游为充电站建设和运营商,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建造和运营。下游为整体解决方案商,提供充电桩位置服务及预约支付功能或者提供充电桩运营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能够统筹上下游及客户需求,合理布局提供整体的运营方案。从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链上的参与企业来看,上游生产商主要是宝武钢铁、明泰铝业(601677)等原材料供应商和科士达(002518)、盛弘股份(300693)、易事特(300376)等充电设备制造商;中游建设和运营商主要是星星充电、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300001))、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下游应用市场主要是以小桔充电为代表的充电服务平台、以百度地图和支付宝为代表外部支持平台和以小鹏(09868.HK)、蔚来(09866.HK)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领域加速入局中国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转换的关键要素,因此,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设施也应运成为转型过程中最基础的抓手。从2006年比亚迪在深圳建设了第一批电动汽车充电桩起,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走高以及电动车技术的发展,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萌芽期(2006年-2014年)2006年,比亚迪在中国深圳建设了第一批充电桩,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正式进入萌芽期。期间,充电站建设工作主要由国家电网承担,尚未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该阶段由于新能源汽车刚刚普及,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也较低。扩张期(2014年-2020年)2014年,国家电网宣布全面放开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意味着充电桩市场不再只受国有企业控制,大量民间资本开始涌入。2015年之后,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开始迎来暴涨阶段。当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58.32万辆,车桩比约为10:1;而截至2019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81万辆,车桩比达到3.13:1。发展期(2020年-2025年)2020年,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可以看作是开启下一个阶段的象征,各地方政府也跟随国家政策针对充电基础设施做出政策方面的倾斜。此外,“大手笔”投入和新玩家涌入也将是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迈入第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成熟期(2025年之后)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离不开大数据、5G等新技术和新领域的协同支持。预计在2025年之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逐步超越燃油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迈入成熟期,车桩比将达到2:1,并且行业内将可能大范围盈利。行业政策背景:“双碳”助推新能源发展,利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是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发展的基本保障,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充电桩行业的政策方向。随后,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充电桩在居民区、办公区及公共区域充电桩的建设。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供给情况: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模呈增长趋势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2015-2021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61.7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为114.7万台,较2020年增加34.0万台;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数量激增,累计保有量达147.0万台,同比增长68.19%。从公共充电桩建设规模来看,自2015年以后,我国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数量保持稳固高速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底,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80.72万台,相较2019年同期增长56.31%。截至2021年年底,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14.7万台,同比增长42.10%。
2、行业需求情况:新能源汽车增量扩大充电桩需求缺口2015年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中提到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480万个充电桩,满足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其中,公共充电桩50万个,私人充电桩430万个,车桩比基本达到1:1。然而,目前充电网络建设远落后于规划。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充电桩数量261.7万个,车桩比3:1。综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充电桩累计数量来看,2015年至2021年的全国车桩比从8.8:1下降为3:1。近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在3:1左右的水平波动,充电配套有所改善,但和《发展指
电话wx: 13512131526
我司专注于充电桩OEM、快速充电功能、智能充电管理、安全保护功能,一站式解决方案
Copyright2025云汇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