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一线》作者 祝玉婷 编辑 刘鹏
“老龄社会问题始终是一个社会急需关注的大问题。14.1亿国人中,目前超过60周岁的有2.97亿,占比21.1%,其中超过65周岁的有2.1亿,占比15.4%。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度老龄社会。”这是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分享的一组数据。
他明确提出:老龄并不是负担,而是社会财富。
据悉,2016年开始,中国率先在15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目前有49座城市在执行此制度,全国投保人数约1.7亿,实际享受福利的有120万人。
针对“长护险”的长远发展,周汉民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应当将长护险推向全国,这件事刻不容缓,全覆盖是基础。
第二,制度创设要统一。“我们急需顶层设计,长期互利保险既要有立法又要有规制。”他强调。
第三,要筹资多元。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方式应当是社会、专业机构、个人分别占据一定的比例。“要有相关保险公司就长期护理保险,设立专门的部门来从事。”周汉民表示。
第四,服务既要多元又必须规范。一定要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但绝不能偏离标准过远。
第五,必须有专门的评估机构。目前试点评估两年就失效,他认为期限过短,有些老人已经半失能或者失能,两年后再评估,很大程度上需要有新的考量。
谈及银发经济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MSCI执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及亚太区业务部总裁Kazuya NAGASAWA认为,金融行业是受影响最大的。“这不仅仅是挑战,也是百年一遇的创新机遇。”他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应该抓住市场机遇进行创新。
同时,他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推动作用时表示,全球经济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是世界增长的一大发动机。比如,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东南亚国家的资金往来,推动了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上,中国经济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针对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施罗德集团中国事务主席Sebastian WOOD在分享中表示,预计中国国内养老金市场的增长将远超其资本市场的增长。此外,全球多元化投资可以为中国养老金计划成员的投资组合带来重要的收益。
随着中国推进“共同富裕”和“双循环”政策,确保老年人的财务稳定之外,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将会变得更重要。
据介绍,全球人口老龄化也带来更高的医疗保健支出需求,目前这方面的支出占GDP的5.2%以上。
日本应对老龄化的经验一直以来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本场讨论中,瑞穗金融集团董事长Seiji IMAI也分享了日本的一组预测数据:2025年,65岁以上的人群中可能有1/7的人都会得痴呆。
他进一步分析: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可能没有日本那么高,但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的数量比日本大,所以中国的市场规模有很大的潜力。
对此,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也提供一项预测: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超35万亿,(这)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他提出,未来要优化养老金融的政策体系,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
“我们已经建立了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三个支柱很不平衡。”蔡希良表示,到去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7亿,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近7600万人,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到去年年底开户数超过了4900万个,但账户空转率约为7成。
蔡希良认为,我们不仅仅在第三支柱是短板,第二支柱也有弱项,企业年金覆盖率较低,必须尽早采取行动,优化养老金融政策体系,切实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
对此,他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研究取消企业参加第二、第三支柱,就必须先参加第一支柱的要求;
第二,取消企业年金职工参保率必须达到70%的隐性门槛;
第三,在税收方面,研究适度提升个人养老金的税优额度,同时优化个人养老金领取时无差别增收3%的个税,对于中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人群等全程免税。
从银行机构的角度,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谷澍分享了如何进一步做实养老金融,服务银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上海是我们国家相对老龄化的一个城市,上海网点到店顾客中,现在超过40%是60岁以上的客户,这个比例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以后还会进一步提升。城区网点需要做好适老化改造,提供更适老化的服务。”他以农行的网点客户年龄占比情况为例,提出了自己的优化建议。
谷澍提出,银行应该做好融资服务供给,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向养老产业倾斜;提升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域的养老金融服务水平,加大网点在县域城乡结合部的布局;共建金融服务生态,做好政、银、企三方结合,增强养老服务方面全社会的联动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