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5824321556660787/
首发·葡萄微读
有生之年,欣喜相逢,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壮观且庞大的三峡大坝工程,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展现出其恢宏的规划设计。这项改变长江流域命运的重大工程,致力于解决流域内频发的洪涝灾害,为人们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内陆地区的航运条件。
然而,在这个看似美妙无比的宏伟蓝图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且令人震撼的移民故事。
在一位名叫张秉爱的质朴村妇身上,我们得以见证并亲身感受到了这段伟大历史变迁带给人们的无尽影响。在她正值青春年华之时,其爱情伴侣却是一位身患残疾的男子,为了抚养和照顾这样一个负担沉重的家庭,张秉爱每日辛勤劳作而不辞辛劳。
尽管生活环境的艰苦使她倍感压力,但她从未向命运发出怨言,只是在夜深人静之际,有时会用那双宽厚且温暖的双手轻轻拂过历经岁月洗礼的面庞,在微弱的烛光照耀下,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当,三峡工程的规模日益壮大,张秉爱的家园逐步为江水所吞噬时,她曾在心底默默立下誓言。她发誓,除非能够找到一处更为理想的新居之地,否则绝不轻易离去这片孕育她祖祖辈辈的养育之土。
因此,当1992年三峡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的那一刻,乡亲们开始传出搬迁的消息时,张秉爱仍然坚守在原地,对政府的搬迁方案投去质疑的目光。
然而,伴随着工程进度的不断加速,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地被滚滚江水无情吞噬,取而代之的是满地搭建的各式各样的帐篷,乡亲们只能含泪告别他们世代居住的故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张秉爱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她的眉头之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虑。

张秉爱的一生都在这片热土上度过,她的婚姻之路虽然充满坎坷,但她始终保持着勤奋努力的态度,尽职尽责地操持家务。
在她年轻的时候,她的父亲为了让她嫁入富裕之家,强行将她许配给一位残疾的江边村民。尽管张秉爱内心深处对这桩婚事有所不满,但在婚后她从未在丈夫面前表现出任何抱怨。
相反,她总是面带温柔的笑容,悉心照料着行动不便的丈夫,每天清晨便早早起床,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尽管在这对新人步入婚礼之前,夫妻二人并未有过任何接触,彼此间的情感纽带近乎于一片空白。然而,在平常琐碎的生活中,张秉爱始终默默承担起所有家务责任,而只是把一些相对轻松的活儿留给丈夫分担。
注视着妻子每日辛勤操劳的身影,丈夫深感愧疚,于是常常陪伴在张秉爱身旁,共同分担家务重任。在闲暇之余,他甚至亲自前往山林深处采摘新鲜的橙子,然而自己却舍不得品尝,而是将这些果实悉数献给妻子。
就这样,这对看似缺乏深厚感情基础的夫妇,在相互扶持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然而,命运却似乎有意捉弄,张秉爱经历了三次流产的痛苦,生命中的喜悦瞬间化为无尽的悲伤。
值得庆幸的是,最终她成功孕育出一子一女,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自此之后,尽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一家人却过得幸福美满。然而,当三峡工程的动员令下达后,张秉爱原本宁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随着三峡工程的稳步推进,水位持续上升,张秉爱所居住的村庄逐渐被江水淹没。1992年,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村民们开始听到搬迁的传言。
最初,人们对于此类消息抱有疑虑,然而随着工程进度的加速,他们亲眼见证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地被滚滚江水无情吞噬,各式各样的帐篷在村边随处可见,许多村民只能含泪与故土道别。
那些画面,深深烙印在张秉爱的心中。她看到乡亲们手提大大小小的行李,步履匆忙,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奈。
就在乡亲们纷纷离开的时候,张秉爱却坚定地站在原地,目光如炬。身为全村唯一坚决不肯搬迁的“钉子户”,她对政府的搬迁计划表示强烈反对。

原来,到了1995年,水位已经涨到135米线,政府下令要求包括张秉爱在内的位于135米线以上的数百户村民必须全部迁移。
然而,在那个时期,政府为他们安置的全新住址坐落在现在住房的另一侧的高山地带,位置极为偏远,甚至连水电等基本设施都极度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