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前: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市场份额达到13.4%。当市场表现开始传递到产业链后面时,解决“居民区充电困难”已成为2022年充电桩行业的重点工作内容。
目前,对于纯电动汽车车主来说,他们仍然会遇到许多“盲目”的时刻。例如,物业不允许安装充电桩,按商业电价计费,并向市长热线寻求帮助。。。从以下三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私人充电桩安装困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然而,当矛盾开始突出时,各方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为什么私人充电桩按商电收费?”
李先生住在北京市昌平区。在购买小鹏P7之前,他在自己的车库“调查”了一遍。社区里有许多电动汽车,如特斯拉、理想汽车、威来汽车、比亚迪等。然而,大多数电车没有充电桩,只有一辆比亚迪汉安装了充电桩。由于社区旁边有一个充电站,非常近,李先生仍然认为公共桩总是不如私人桩方便。此外,大多数品牌的家庭桩都是发送的,私人桩也可以享受深夜峰谷的电价,相对便宜。
有了这个想法,李先生开始了一条漫长的安装充电桩的道路。首先,取得物业同意,供电部门勘探安装电表,最后厂家安装充电桩。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中间的一些环节很容易被卡住。例如,制造商安装充电桩的前提是有一个电表。然而,充电桩安装后,李先生感到困惑。国家电网批准了民用电价,但该物业按商业电价收取。
李先生了解到,充电桩的电源是从民用电表上连接出来的,使用的是居民电价;从物业电表上连接的是商业电价。商业用电一般用于裙楼商户、社区照明、排水泵房、门禁、配套设施用电等场所,然后由物业统一支付给供电公司。“第一次安装充电桩,没有经验。“对于李先生的困惑,该物业表示,由于停车位集中在车库内,居民电表拉电缆会遇到障碍物,因此需要使用该物业的电力。
然而,一些社区的物业会告诉不能安装“居民用电收费标准”的充电桩,只能通过物业的公共用电。“从长远来看,使用物业用电是非常不划算的。为什么社区充电桩不能使用民用电力?这样,充电成本就高了好几倍。”李先生对此表示无助。
“新车即将交付,但还没有安装充电桩。”北京市顺义区某社区业主张女士遇到了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问题。她认为这是一个短期的困难,但她仍然没有解决它。
2021年初,张女士购买的上汽荣威EI5交付。在此之前,张女士已经联系了小区物业公司,询问安装充电桩的相关事宜。当时小区物业相关工作人员以主管不在为由没有给出明确答复。新车到达后,张女士立即意识到充电桩的安装必须列入议程。
张女士住在顺义区,在朝阳区工作。这辆车的里程只能满足通常的工作需要。我以为买纯电动汽车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便利。出乎意料的是,因为他们没有私人充电桩,他们无缘无故地增加了很多麻烦。
张女士所在的社区是一个没有专属停车位的开放式停车场。小区内有纯电动汽车,一楼业主为了近距离给纯电动汽车充电,大部分都在一楼外安装了小型充电桩。由于公共充电桩距离张女士社区2公里,一次又一次,加上充电时间,张女士感到非常不方便。“太麻烦了,现在你必须把它当作一件事。以前开燃油车加油站就走了,但是要等充电。张女士告诉记者。
张女士再次与该物业协商,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在社区停车场的某个区域安装充电桩。该物业因隐患、权利和责任无法划分而直接拒绝。与该物业多次沟通失败的经历让张女士感到非常疲惫。
一审胜诉,二审败诉,广州车主桩“死敲”物业
自从购买特斯拉以来,住在广州荔湾区一个社区的吴先生为了顺利在社区安装充电桩,实现“充电自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直到吴先生和他的妻子将社区物业公司告上法庭,双方起诉法庭,吴先生仍然未能实现社区充电的愿望。
由于日常充电需求,2019年7月,吴先生向物业公司申请,希望物业公司同意在停车位安装充电桩承诺和停车租赁合同,甚至多次要求荔湾区街道办事处、住房局等相关部门协调,但物业公司仍坚决拒绝安全风险、领导不同意、地下停车场现有条件不符合技术规定等原因。
面对这种经历,吴先生非常生气。他告诉记者:“广东省发布的有关部门规章行政规定明确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在充电设施建设中合作提供便利。物业公司的不合作显然损害了我的权益。吴先生本着“死敲”的态度,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事实上,纯电动汽车车主因安装充电桩和物业公司而提起诉讼并不新鲜。吴先生说,中国裁判文件网上有很多和自己有同样经历的车主。
吴先生社区物业公司拒绝在社区停车场安装充电桩的原因是:社区于2014年开发。在开发初期,停车场电动汽车家用充电设备的位置没有规划,充电设备的电量没有预留,存在消防安全风险等问题。此外,社区业主也没有就物业公司提出的充电设备安装计划达成协议。
2021年8月,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后,判决吴先生胜诉。至于吴先生的经历,甚至有网友表示:“之后想安装充电桩的居民,会直接向物业展示胜诉判决,省时省力高效。然而,社区充电桩的安装与各方的权益有关。一审判决后,物业公司提出上诉。二审中,法院驳回了吴先生的诉讼请求。判决书中提到,“物业公司应响应国家或政府的号召,保护业主权益,创造条件,解决隐患,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社区电动汽车充电问题”。
吴先生说,在停车位安装充电桩需要大量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共识。他还希望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更好发展。
充电桩进入社区难车企业免费桩送不出去
事实上,吴先生、张女士和李先生之前遇到的情况并不是个案,而是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者面临的普遍情况。拥有私桩,在充电“最后一公里”的路上,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2021年底,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辉在个人微博上回复了广州威马W6车主两个月后仍无法在居住区安装充电桩的问题。他说:“每次听车主跟我抱怨充电桩安装难,心情都很沉重。今年,威马交付了4万多辆车,但近2万根随车配送的充电桩无法交付。”
沈辉提到,社区物业拒绝安装充电桩的原因太多了,如电容、停车位、安全隐患等,纯电动汽车车主被物业“抓住”。在网上发起的“家庭充电桩安装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调查中,将提到社区固定停车位不足、社区电网容量有限、物业不同意、布线成本高、周边居民反对、汽车企业售后服务不到位等因素。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广联盟(以下简称“中国充电联盟”)的研究和具体数据,纯电动汽车车主在社区成功安装充电桩约占50%%左右。
充电桩的安装涉及汽车公司、充电运营商、物业、电力公司、房地产开发商等,更为复杂。童宗旗提到:“对于消费者在社区安装充电桩,汽车公司和运营商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车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单个车主,与物业公司、电网公司等部门相比,声音仍然相对较低。”
记者了解到,在江苏、福建等地,一些电网企业加强了与汽车企业和经销商的合作,通过汽车企业系统平台、汽车网络平台和网络国家电网,通过平台实现汽车购买、桩、提交信息,解决新能源汽车主桩难、充电难的问题。目前,从充电桩行业的整体来看,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私人消费者使用纯电动汽车,最方便的方式是在家充电。“社区充电”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谁负责,谁维护建议风险共享,收入共享
据多名纯电动汽车车主介绍,在社区安装充电桩的第一步是获得物业同意。成败取决于物业。事实上,当地方政府启动充电基础设施规划时,政府鼓励各方合作安装充电桩,包括物业。
为什么许多社区物业仍然经常为业主开红灯?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社区物业来说,安装私人充电桩并不令人愉快。安装后,不仅要确保充电桩的正常供电,还要避免相应事故的责任,但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安装了充电桩,谁负责维护?汽车公司、物业还是车主?
此前,在广州、佛山、河源等地方两会代表的提案中,都提到了社区安装充电桩设施的难度。顺利推进住宅区充电桩安装,解决充电“最后一公里”民生问题,提高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更好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民间智慧”在“官方路径”坎坷时值得参考。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做法。佛山市政协委员、佛科院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曾晓明提出,社区可以统一管理私人充电桩,实行强制性充电桩保险制度。具体措施是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行社区居民充电桩。有关部门按照流程和标准进行招标,选择技术好、实力强的运营公司,负责居民区充电桩的运营;充电桩运营公司与社区物业实现利益共享,激发社区物业参与充电桩维护的积极性。社区物业负责充电桩的简单维护,运营公司负责更高端的维护。此外,政府还可以按照汽车要求购买“强制保险”的方式,对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实行强制保险制度。业主每年为充电桩购买安全责任保险。万一发生事故,保险公司可以覆盖损失,避免对个人或社区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童宗旗还表示,充电桩的安装涉及到车主、电网公司、物业、房地产开发商等利益相关者。只有让每个人分享利益,我们才能共同承担相关的责任,即“风险共享和收入共享”。对于物业来说,只承担责任而没有收入是正常的。
政策还需要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很明显,到“十四五”末,中国将形成一个适度先进、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可以满足2000多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实施意见》第一部分是关于“加快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的内容。
据报道,《实施意见》可以认为是充电和更换基础设施行业的“十四五”规划。从今年开始,充电和更换基础设施的关键工作将转向这方面。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有261.7万个公共和私人充电桩,同比增长70.1%。
童宗旗提到,在“十三五”期间,充电桩行业从0到1解决了更多的问题,现在从1到2解决了更多的问题,看看哪些服务需要改进,哪些细节需要解决。“从1月10日部委发布的文件到地方政府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效果没有那么快出现,特别是涉及的部门很多。他说,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发布,《实施意见》花了7个多月的时间。目前,解决社区充电困难已被列入议程,但政策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新能源汽车新闻EV,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平台的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
电话wx: 13512131526
我司专注于充电桩OEM、快速充电功能、智能充电管理、安全保护功能,一站式解决方案

Copyright2025云汇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