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透视日本90年代经济危机:陷入‘流动性陷阱’背后的原因

原创 2024-01-04 07:01·财怪大美丽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19789045688467980/

今天来聊一聊“流动性陷阱”,作为本系列(流动性分析)的最后一篇。


引言

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

当年底,日本股市触顶,随后一路下跌从此再也没有超越。

紧接着第二年,日本房价达到历史最高(1990年10月),之后一路狂泄,至今仍没有恢复时价的一半。

泡沫破裂后,日本便一直处于经济萧条之中。

众多机构在强撑了几年之后,纷纷宣布无力继续经营,开启了破产大潮。

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将利率一路降至0%附近,但经济仍然没有什么起色,日本经济陷入了我们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当中。


流动性陷阱理论

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描述的一种现象,被后人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有三大基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益递减”、“流动性偏好”。

他在解释“流动性偏好”的时候,描述过一种现象:

?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对未来预期非常悲观的时候),即使利率水平很低,人们依然愿意储蓄,而不愿意投资和消费。此时,由于低利率水平,使得央行无论发多少货币,都无法进一步降低利率,使得发出来的钱仍然被人们储存起来,形成“陷阱”。

?

「通常来说,“流动性陷阱”必然伴随着经济萧条」。当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企、居民对未来没有信心的时候,必然会倾向于降低自己的生活开支、减少消费,并且尽可能多的储蓄,以保证自己在萧条的经济环境中能活的久一些。

企业也一样,当经济萧条的时候,企业会尽量减少投资,因为反正投资大概率回报也很低,甚至赔钱,还不如尽量多的持有现金,度过经济寒冬。

「“流动性陷阱”的另一大必要条件是:利率已经到了最低水平」。当名义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甚至为0或者负利率水平时,如果仍无法刺激投资和消费,那么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完全失效,金融杠杆无法发挥作用。那么,此时只能依靠财政政策,比如政府投资、减税、扩大政府支出等手段,来拉动经济走出萧条。


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时的特征

日本在泡沫破裂后的许多年里的表现,完全符合“流动性陷阱”的特征:「经济萎靡、失业率高企、低利率水平」,显示出当时货币政策失效,宽松到极致的货币政策无力刺激经济的恢复。

「(一)经济萧条」

日本GDP增速在1990年达到最大值8%后,降速明显。

1992年-1997年GDP增速只有2%左右,

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更是多年处于0增长或者负增长状态。

「(二)失业率高企」

日本失业率在1990年达到最低2%后,一路上行,2003年最高达到了5.5%。随后才稍有缓和,在次贷危机到来之前,降至3.7%。可惜再次被次贷危机的影响打断,重新冲上5.4%。

「(三)低利率水平」

日本央行在泡沫破裂后,为了刺激经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1990年,日本基准利率(贴现率)一度高达6%。

经济泡沫的破裂后,经济下滑严重,央行快速降低基准利率,试图刺激经济的恢复。1993年基准利率已经降低至1.75%,1995年后更是降低至0.5%的水平。2001年更是推进贴现率至0.1%的水平,彻底进入“零利率”时代。

「(四)低通胀水平」

1990年之后,日本的CPI常年徘徊于0附近。在维持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几乎不能造成通胀,可见超发的货币都流向了“流动性陷阱”的深渊,就好像一个永远填不饱肚子的貔貅……

「(五)流动性陷阱」

基于以上所观察达到的的实际经济特征,可以很明确的认定:日本当时实实在在的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此时,央行印再多的钱,也几乎不起作用。只能通过其他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来摆脱经济萧条。


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的背景和原因

我们要想真正的了解日本的经济大萧条,就不可避免的要去看萧条之前的“大繁荣”。

日本在二战后全盘接受了美国的工业化改造。美国将其境内过剩的工业转移至欧洲、日韩等国家,其中日本成为了亚洲地区唯一一个接纳美国“全盘改造”的国家。(之所以是日本,也是因为美国在转移资本和技术的时候,还是需要找认同自己、接受自己意识形态、能确定长期得到回报的国家。跟咱们平时领导只会让“忠心”的下属成为“心腹”是一个道理 。)

这就使得日本在战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获得美国的资金和设备后,日本快速的建立起了全套的工业体系。日本的人均GDP从1960年增长到了年的25800美元,以美元计翻了五十多倍(当然,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日元的升值)。

1950 - 1960年代,日本发展东南亚国家成为其上游原材料供应国,在印尼、文莱、马来西亚等地均有众多关于上游资源的投资。比如:日资在印尼投资石油项目,在文莱投资天然气项目,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有铜矿和铁矿的投资。

1970年代开始,由于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对环境要求的提高,日本开始逐步向东南亚国家转移高能耗、劳动力密集、重污染的产业。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日本逐渐把化肥、炼铝炼钢炼铁、纺织业、轻工业等的生产线都转移到了东南亚国家。比如:1973年底,泰国最大的28家纺织厂,不是日泰合资企业,就是日本独资企业。

日本经济的繁荣发展受到了欧美国家的重视。在多方(主要是美国)的压迫下,日本在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1985年开始,日元进入了“自爆式”升值的周期。

日元的快速升值,使得日本在1985年之后的几年里,进入了疯狂的“全球买买买”的阶段(日元一升值,就显得全球啥啥资产都便宜)。日本的加工工业企业在全球进行投资,将各类利润率稍低的产业全部转移出去。日本经过不到十年的“全球投资”后,彻底从“劳动力主导”变成了“金融资本主导”的国家。

而我们知道,资本往往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资本所赚取的利益是无法分享给本国全部(或大部分)公民的。这与“劳动力主导”的经济体在利益分配上完全不同:

“劳动力主导”的经济模式,必然会将大部分利益分配给劳动者(不得不发工资……),而“资本主导”的经济模式,则会将大部分利益分配给资本拥有者。

正是因为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再加上当时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导致全国资产负债表的衰退,日本本土自1990年代开始,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意愿下降、企业投资减少(都投到国外去了,本土劳动力成本太高 ,本币升值),本土经济陷入了深度衰退之中。

「总结来说,日本产业的外移和日元升值,是日本本土无法从经济泡沫破裂后的衰退中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使得日本本土被困于经济萧条和“流动性陷阱”之中无法脱困。」


日本在经济衰退中的财政政策?

从“流动性陷阱”的理论来看,当货币政策失效,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无法刺激居民和企业进行消费和投资时,只能转向“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比如政府增加赤字,增加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减税等。

简单来说就是:既然我央行的宽松政策也无法刺激你们花花花,那我就只好出动政府,让政府花花花了。

「我们来看一下日本财政政策在经济泡沫破裂前后是如何变化的?」

1987年,中曾根康弘内阁确定了总费用高达6万亿日元的紧急经济刺激政策,以应对1986、1987年日本经济增速下降。

1990年,经济泡沫崩溃之后,执政党交替,但总体都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项目规模超过10万亿日元。

这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确实使得日本经济得到了逐步的恢复,但同时也伴随着大规模的财政赤字。

1996年,桥本内阁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中间涉及到收紧财政支出,降低财政赤字率。

但是,偏激进的改革点燃了炸药桶。当时由于日本资产价格贬值严重,金融系统的抵押品价格下降,资不抵债的现象四处发生,经济和金融业整体都岌岌可危。若是一直保持宽松政策,还可以使金融业逐渐置换资产,出清坏账,缓慢恢复。

但是随着桥本内阁“Big Bang”的激进改革,1997年,日本拉开了企业破产和银行破产的序幕,伴随着东南亚经济危机(东南亚国家的资产泡沫破裂)的爆发,日本经济在1997年后陷入了战后最大的衰退。

哪怕1997年下半年,桥本内阁重回财政扩张路线,仍然无法挽救衰退的经济,桥本内阁也因此引咎辞职,财政收缩计划彻底告一段落。

1998年,小渊内阁上台,重回1987年开始的财政刺激的老路,政府债务急剧增加,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不过,首相小渊惠三2000年意外去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又告一段落……

2001年,小泉纯一郎上台,财政政策重回偏紧缩的状态。2001年开始,后连续三年GDP负增长……

2003年,小泉放弃对国债限额的限制,又开始偏向积极的财政政策。2004年GDP重回正增长。

……

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失去高增长后,日本整体的财政政策来回变动,一会儿扩张,一会儿收缩,让本已经奄奄一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这背后的原因肯定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单纯的政府不作为。当时日本一直处于与欧美国家关于日本「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日本放松对电子、医疗器械、通信等行业的准入限制)、「金融市场开放」(欧美要求日本完全开放金融市场,要求自由流动)、「贸易限制」(制裁日本关键行业的产品出口,或提高相关关税。比如限制日本的半导体产品进入美国)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度的谈判。在国内经济收缩、国外市场限制双方面的压力下,一个不完全独立的政府左右摇摆的行为,也是在预料之中。


日本最终如何走出的“流动性陷阱”?

日本从“失去的十年”变为“失去的二十年”,到近几年已经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可见各位经济学家、学者们,普遍都认为日本自1989年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健康、良性的经济增长。

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冲击,导致经济恢复途中遭受接连打击,又赶上中国的高速发展取代一部分日本的产业,让日本在20来年里,都没有足够的时间使其恢复至健康的经济水平。

2013、2014年开始,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中恢复过来后,得益于亚洲整体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日本经济逐渐走出阴霾,GDP开始恢复稳定的正增长。但在“0利率时代”,日本的通胀水平仍然处于低位,难说日本已经完全走出“流动性陷阱”。

更何况,“经济恢复稳定正增长”是建立在日本政府常年扩张的财政政策之上。如今,日本政府已经负债累累,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在疫情后甚至超过了250%的水平。

但又不得不说,如果没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日本大概率会陷入更加失速的经济衰退中去。


思考:我们今天是否也处在“流动性陷阱”的边缘?

看到这里,日本社会在上世纪末经历的一切,是不是都特别的眼熟?

前期与欧美蜜月期时候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期的老龄化;

居民爱储蓄的特点;

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工业;

快要进入发达国家序列的时候,欧美对日本发动“贸易战”;

……

如果再加上当下我国国内经济整体处于收缩的边缘,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仍然看不到消费和投资的积极反馈……

所以,我们是否已经在“流动性陷阱”边缘了呢?

好在,与日本不同的是,我们从群众到政府都是“独立自主”的,很多的政策、调整、改革都是“以我为主”。再加上十多亿人口能提供的“内需”的深度和广度,总归不至于到日本“失落的三十年”那样的地步。

本来不太想拿国内当前的情况与日本经济失速做对比,我们身处其中,很难全面的、清晰的看明白事情的发展脉络。历史也不是简单的重复,环境、时点的不同,也会导致同因不同果。

但实在是越写越忍不住想:“那我们呢?”。所以最后还是提了出来,全当做是自己思考的一个痕迹吧。


“流动性分析”系列至此正式结束,感谢大家的喜欢。

后续我计划介绍一下债券相关的历史。各位有什么建议和想法也可以私信。

Copyright2025云汇企科技